(這篇寫長了點,但我想好好聊聊「音名」,這個讓人又愛又恨的關卡!)
如果老師正在使用的是國外教材,學生很可能會在某個階段遇到「音名」這個挑戰。根據許多老師的回饋,它的卡關程度僅次於──不練琴。
✨ 初學者的上課旅程常是這樣:
➡️ 帶著新鮮感踏進琴房
➡️ 節奏靠聽力還能順順過關
➡️ 黑鍵、位置、指法都記得差不多
但到了「音名」階段,教學氣氛常常開始出現小亂流:學生表現出不耐、家長開始擔心、老師陷入瓶頸。這就是我說的──啟蒙亂流期。就像飛機進入氣流前,機長會廣播「請繫好安全帶」一樣,音名亂流是可以預測的。關鍵在於:有沒有提前準備。
🔍 為什麼孩子會卡在音名?因為:
-習慣唱名的孩子,對突然轉換的音名感到陌生
-如果節奏、指法、鍵盤不熟,音名就是額外負擔
-在音名階段彈的曲子無法引起共鳴,自然興趣低落
👨👩👧 家長這時常會說:
「能不能讓她彈流行歌?她可能比較有興趣。」
「她最近很忙/沒興趣,要不要兩週上一次?」
其實家長是出於關心,想幫助孩子。但如果老師沒洞察問題的本質,而用短暫的方式解套,下一次亂流會來得更強、更難處理。
🧩 老師可以怎麼做?
✔️ 檢測音樂元素熟悉度:節奏、音高、手指協調等
✔️ 漸進導入音名:用黑鍵分組,降低記憶壓力
✔️ 增加橫向練習:用有趣的小曲子加強認知,而不是急著往前趕
🎯 也因此我設計了「Musicode」這個教具,來破解音名大魔王!
孩子對不熟悉的東西會產生情緒,所以用「好玩、高成就、即時回饋」的方式陪伴他們,真的很重要。我發現──孩子喜歡猜謎、愛熟悉的旋律,只記得主旋律、愛猜中後的成就感。
於是,我把音名藏進格子裡,設計成「解謎」遊戲。像玩勁爆大前奏一樣,看音名、對拍子、猜出旋律!
🎵 他們喜歡的原因:
✔️ 熟悉的旋律=猜中有成就感
✔️ 簡單的音樂=猜對就想彈
✔️ 喜歡的旋律=音名不再那麼討厭
✨ 延伸玩法:讓一張卡,玩出多種層次
📍一次專注在一件事
先從音名開始,搞定一件事,孩子的成就感就會提升。Musicode 上的格子不只是放音名,也默默幫助學生穩定拍點,複習節奏,是一種「偷偷練習」的設計。
📍疊加讓簡單變得不簡單
正因為它簡單,反而能創造更多彈性:等孩子穩定後,可以自由加入指法、強弱、演奏語法……讓一份教材延伸出多種層次與變化。
📍讓 Musicode 延續到 Music Note 上
完成猜謎後,我會請學生把旋律抄寫到五線譜上,順勢銜接到下一階段。
音名階段結束後就是五線譜,如果不想再遇到亂流,提前準備是關鍵。
(我的學生超愛自己黏貼旋律卡,有種「黏越長=我越厲害」的感覺,超可愛🤣)
點我體驗Musicode,輸入musicode200,享早鳥優惠(僅到2025.08.15)
🎓 最後,老師常問我:到底該不該教音名?
我想說的是──沒有絕對的該或不該!
但如果教材需要、孩子的程度允許,那麼音名就是遲早要面對的一關。不如用正確的、多元的、有趣的方式來學,讓它變成通關的鑰匙,而不是失敗的關卡!
#音名好好玩
#Musicode
#Piazo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