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ecak Dance -烏布/峇里

Kecak Dance -烏布/峇里

我以為充滿「chak chak chak」聲響的 Kecak Dance 已經夠震撼了,
沒想到最打動我的是表演結束後,一位年邁的演出者,對我們點頭致意,
接著騎上摩托車,載著兩位在場邊看著他的孫女,靜靜離開。

在峇里,音樂像是一縷瀰漫在空氣中的煙,
是生活的節奏,是家的聲音,
不是表演,而是一種活著的方式。


Kecak Dance 是峇里島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,發展於 1930 年代,由傳統驅邪儀式「Sanghyang」結合印度史詩《羅摩衍那》的故事演化而來。整場演出沒有任何樂器,五十位以上的男性圍坐成圈,以人聲重複吟唱「chak chak chak」,配合舞者扮演的羅摩、悉多、猴王哈奴曼等角色,展開一場聲音與身體交織的戲劇。

這些聲音不只是聲音,有的低沉如鼓,有的快速如火花,
節奏層次分明、和聲錯落,旋律線穿插於故事對白之中,時而優美,時而鏗鏘有力。
讓人想到 beatbox,又像誦經般莊嚴神聖。
配合身體的抖動、手勢變化與隊形移動,整體肢體與聲音緊密相扣,
沒有指揮,沒有樂譜,卻能一氣呵成,令人屏息。

更特別的是,這一切來自一種「生活式的學習」。表演者大多出身當地村落,從小耳濡目染,透過參與儀式、模仿與實踐,靠身體記憶與群體默契傳承下來。音樂與信仰,從來不是「學會的」,而是「活出來的」。

 



不過,這場在神廟庭院裡舉行的夜間演出,雖然神聖,
也不乏讓人會心一笑的時刻。飾演猴王的舞者身手矯健、動作誇張,
還會跳下舞台與觀眾互動、拿著我在峇里愛喝的Bintang啤酒自拍,非常懂社群操作(笑)
到了最後一幕,他赤腳踩進火堆,揮舞火光,更是迎來一片手機海。



那一刻,我突然理解——
文化與觀光、神聖與娛樂,並不衝突,
反而在這樣的時刻中找到了某種平衡,
像是在說:「歡迎你來,但請你靜靜感受。」
在尊重儀式的同時,也邀請每一位旅人進入這段共鳴的節奏。

回到民宿後,洗完澡,我聽見隔壁一座廟宇傳來男子練唱的聲音。
月光下的嗓音,唱著我聽不懂的歌詞,溫暖而厚實。
他沒有觀眾,也沒有舞台,卻依然全心唱著。


音樂,從來就不是表演結束的離場,而是生活繼續流動的開場。


這樣「口耳相傳、身體記憶、群體默契」的學習模式,不僅體現在 Kecak,也貫穿於甘美朗的傳承之中。在傳統中,甘美朗演奏多以耳學方式進行,靠反覆練習與聆聽培養默契。雖然現代已發展出簡化的數字記譜法(稱為 Kepatihan notation)來輔助學習與保存,但真正讓音樂活著的,是那群一起唱、一起呼吸的人。

這裡的音樂,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,而是生活裡流動的共鳴——人人皆可參與的節奏,就像那位載著兩位小孫女,騎著摩托車回家的老爺爺。

Back to blog

Leave a comment